在開始這個議題之前,先來閒聊這個速食當道世代,對於一個全新或者普羅大眾沒聽過的名詞,在台灣大部分的職場工作者都沒有太多時間去了解真正的意義,多半都是透過新聞或是網路文章,其內容可能是帶有政治傾向、未經過考證,甚至是斷章取義。舉個早年的例子,「宅男」一詞來自日本的「御宅族」,是形容對特定文化有深入研究者,內容不限於當今的動漫類,也包含了電影、鐵道與格鬥等,但來到了台灣,經過媒體大肆報導後,變成了喜好二次元文化、不修邊幅與不善交際的男性。之後又延伸了「宅」這個字,只要不出門就是「宅」。
我並不是要說這樣是好或壞,這也是一種語言的自然演進,只是這個過程並不健康,且媒體經常性的誤用原本意義、再演化出新的意涵。今天的「安靜辭職」一詞,也有這種狀況。
安靜辭職一詞爆紅於 TikTok,zkchilling
的這部影片,其意思並不是指默默得、低調的離職,而是內心對於這份工作崗位選擇做到工作的基本要求,不上也不下,能理解為60-70分鐘個區間,不再追求工作表現卓越,不競爭往上爬,但也不會愧對於公司,將更多的精力與心思用在下班後的生活上。
安靜辭職強調的是,不要因為過度在意工作而毀了自己的生活
我認為這個名詞會再度活躍在媒體上是拜Covid-19
所賜,部分類型員工得以(被迫)在家遠距上班。自從在家上班後,少了通勤花費的時間與精力,讓很多人重新開始省思汲汲營營上班的意義,以及少了上下班的分壘所帶來的隱性延長工時。(這部分我也在之前文章- 在台灣的遠距上班為何窒礙難行提到過)。
愚民政策後,亞洲新興的控制手段:讓人民越忙碌於工作,就越少時間去思考、了解其他事物,便更好管理。
當我嘗試著用「安靜辭職」四個字進行搜索,仔細的看了一些文章後,蠻多文章的觀點都是非常極端,使用了假探討、真主觀的方式來洗腦讀者,任何事過於絕對肯定是有問題的。
公司老闆與主管必然不希望下屬是「安靜辭職」的狀態,在管理方面會顯得很無力且辛苦。這樣的員工很容易與「擺爛」劃上等號,甚至誇張一點會被形容為沒上進心。
溫水煮青蛙的壞習慣是最難以發現的,當意識到時通常為時已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