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靜辭職 | 關於最近很夯的話題

在開始這個議題之前,先來閒聊這個速食當道世代,對於一個全新或者普羅大眾沒聽過的名詞,在台灣大部分的職場工作者都沒有太多時間去了解真正的意義,多半都是透過新聞或是網路文章,其內容可能是帶有政治傾向、未經過考證,甚至是斷章取義。舉個早年的例子,「宅男」一詞來自日本的「御宅族」,是形容對特定文化有深入研究者,內容不限於當今的動漫類,也包含了電影、鐵道與格鬥等,但來到了台灣,經過媒體大肆報導後,變成了喜好二次元文化、不修邊幅與不善交際的男性。之後又延伸了「宅」這個字,只要不出門就是「宅」。

我並不是要說這樣是好或壞,這也是一種語言的自然演進,只是這個過程並不健康,且媒體經常性的誤用原本意義、再演化出新的意涵。今天的「安靜辭職」一詞,也有這種狀況。


安靜辭職一詞爆紅於 TikTok,zkchilling的這部影片,其意思並不是指默默得、低調的離職,而是內心對於這份工作崗位選擇做到工作的基本要求,不上也不下,能理解為60-70分鐘個區間,不再追求工作表現卓越,不競爭往上爬,但也不會愧對於公司,將更多的精力與心思用在下班後的生活上。

安靜辭職強調的是,不要因為過度在意工作而毀了自己的生活

我認為這個名詞會再度活躍在媒體上是拜Covid-19所賜,部分類型員工得以(被迫)在家遠距上班。自從在家上班後,少了通勤花費的時間與精力,讓很多人重新開始省思汲汲營營上班的意義,以及少了上下班的分壘所帶來的隱性延長工時。(這部分我也在之前文章- 在台灣的遠距上班為何窒礙難行提到過)。

愚民政策後,亞洲新興的控制手段:讓人民越忙碌於工作,就越少時間去思考、了解其他事物,便更好管理。

當我嘗試著用「安靜辭職」四個字進行搜索,仔細的看了一些文章後,蠻多文章的觀點都是非常極端,使用了假探討、真主觀的方式來洗腦讀者,任何事過於絕對肯定是有問題的。

公司老闆與主管必然不希望下屬是「安靜辭職」的狀態,在管理方面會顯得很無力且辛苦。這樣的員工很容易與「擺爛」劃上等號,甚至誇張一點會被形容為沒上進心

溫水煮青蛙的壞習慣是最難以發現的,當意識到時通常為時已晚

QBQ 問題背後的問題

急著認定/否定這個議題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,經過雙方一番辯論後都有其道理,那怎麼辦?

我認為重點應該放在「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?」讓員工失去表現慾望的原因是什麼?為什麼會放棄掙扎,只想表現最低要求呢?網路上流傳著馬雲說過的話(其實我真的不知道可信度,但我認同這個說法),員工離職的原因林林總總,最真實的就是兩句話:

  1. 錢沒給到位
  2. 心,委屈了

員工想要留在公司,但抱著最低要求輸出的心態,也許是他仍然需要這份薪水,同時把精力放在下班後的生活,無論是副業、轉換跑道的準備都是可能的原因。

  • 錢沒給到位,這個是公司最容易、也最快速的解決方式,透過獎金或加薪方式可以激勵不少士氣。跟對老闆很重要。
  • 受委屈了,這絕對是最難發現的點,我能理解產出(或賺錢)是最重要的,沒有收入,擁有再強大的技術力也沒用。排除了生存因素,穩定軍心則是相當重要的課題,一貫的高壓方式並不能套用在任何人身上,管理者或部屬皆有可能發生分不清「對事」與「對人」的差異,傷害一但往心裡去,那就是委屈的開始。另一個原因是不被重視,部門員工總有先來後到、技術熟稔也總有高低,過於重視表現突出的員工,做什麼都能夠得到關注與稱讚,反觀低調、默默的員工鮮少受到鼓舞,便很容易產生出「有沒有我也沒差」的心態,久而久之就在心中萌芽,於是「安靜辭職」就成為最終狀態,直到他準備好下一份工作或跑道。

除此之外,我個人於職場觀察到的還有一些項目:

  • 「內捲」隱憂,員工為了得到上司的好印象,開始努力加班、只搶著做有價值的事,造成部門風氣越來越負面,長期來看整體士氣是很嚴重的打擊。

  • 偏心。受到主管喜好的員工必定有其優點直得學習,但不是只有這些人值得關注或者讚賞,很多在學習、調整自我或是尋找工作節奏的員工,他們辛苦地完成了一個項目,卻沒有得到對等的認同或待遇,長期下來也會讓他們不想再繼續認真,與其努力改善直到上司發現,或許換間新公司發展正容易些?

一個優秀的管理者,除了達成目標外,對於每位部屬都能選擇適合的引導方式,以及透過表現來了解其狀態。下次也請多關心一下上班很安靜的員工吧!

後記

很多文章牽扯到國家的政策與大環境,我只想說,如果你是大老闆的話,應該不會看到這篇文章; 你是受薪階級的話,「選你所愛,愛你所選」,太遠大的事物沒法控制,你能掌控的只有自己,對於現況不滿足,那麼就跳脫出現況吧!抱怨並不會改變什麼事。

  • 作者: MingYi Chou
  • 版權聲明: 轉載不用問,但請註明出處!本網誌均採用 BY-NC-SA 許可協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