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師,一個大部分人都有既定印象的職業,大概是不諳表達、溝通與賺得很多這種。
臺灣與大部分東方國家的教育方式類似,主要還是以灌入學生知識為主,其知識能否應用在職場,那又是另一個話題。相較於西方國家,更注重於個人想法、鼓勵你表達,不難猜想未來在職場上工作特質的差異,若是出了社會,工作時間大部分都不需要和人交談,那訓練的機會就更少了。雖然網路上有人戲稱工程師是回收業者,但有時候也不能全怪他們,今天如果是擔任業務這種需要大量與人交談的工作,那見人說人話、見鬼說鬼話也只是基本技巧而已吧!
作為一個軟體工程師,領域的技術、知識力是最基本的,然而諸如領導技巧、專案管理、向上管理或品質管理等都是不同面向的分支,這很考驗個人興趣與學習力。
誤區 1 - 資深人員就具備帶領新人的能力
每個人的人格特質不盡相同,有些是醉心於研究技術的,這類在職涯規劃上就不傾向需要擔任帶人的職位,而常見的錯誤就是將他派去帶領新人、團隊,很容易因為技術力落差太大而失去耐心,或是說話、應對方式不夠恰當,導致摧殘了一個可能具備潛力的同事。
誤區 2 - 比較早進公司的同事就能帶新人
我很常說一句話「聞道有先後、術業有專攻」,每個人都有各自擅長的領域,知識的學習也只是差異在誰先學習,熟稔公司工作流程也是,論先後是沒有高低優劣之分,公司派資深同事去指導,產出虧損會比派資歷尚淺的同事來的多,於是又衍伸出另一個問題,這位資歷尚淺的同仁具備怎樣的領導力呢?或者是說相關能力是否足夠與洽地?
在國際與職場上,我非完全認同儒家思想,但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「因材施教」。
正因為每個人的人格特質與心理耐受度不同,面對所有新人採用相同指導法是不正確的。我曾看過懶得管你型,就是非常被動,不主動提問的話,就不會跟新人說話; 權威型,需要像軍中階級就是一切的制度來管理,任何的犯錯都是不被允許,否則會被罵到狗血淋頭那種; 照顧BABY型,什麼事情都直接幫你處理好,連自己動手的機會都不多; 技術至上型,你技術力差,說出來的話都不重要,甚至是直接被否定。概述幾種即可,人與人之間的碰撞會產生無限多種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