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強的人越需要避免「知識詛咒」

何謂知識詛咒?

當一個人對特定領域有專業知識時容易陷入知識的詛咒中。這種詛咒可能會對交流和溝通產生負面影響,因為他們可能會假設其他人有同樣的知識水平,特別是當專業術語難以被非專業人士理解時。

「知識詛咒」是一種心理學上的偏見,牽涉到人們對自己擁有的知識和技能的高估,以及對其他人的知識和技能的低估。這種現象可能會導致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之間的溝通問題,並對專業人士在說服其他人方面造成挑戰。

知識詛咒是一個早已被廣泛研究的現象。當專業人士與非專業人士進行溝通時,專業人士往往會使用專業術語和特定的詞彙,這些詞彙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可能是陌生且困惑的,進而產生障礙並阻止溝通,最終導致專業人士在說服其他人方面面臨著極大的挑戰。


著名實驗

在 1990 年,伊麗莎白·牛頓(Elizabeth Newton)在史丹佛大學透過一個簡單的實驗來驗証這個現象,獲得了心理學博士學位。

在實驗中她將參與者分為”演奏者”與”聽眾”,由演奏者敲擊桌面來演奏耳熟能詳的歌曲,如生日快樂歌這種,聽眾則負責猜是甚麼歌。起初,演奏者預測猜對機率為 50%。

最後呢?120 首歌曲,只有 3 首歌被正確猜對。


如何避免知識的詛咒?

精確表達

這是我現在在努力的方向,有句話常說「如何確認你已經理解這個東西,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導他人」,透過撰寫 BLOG 的方式來再次確認我已經理解這項事務,同時別人也能看得懂。

同理心

個人認為最困難的,嘗試著了解你的聽眾是甚麼樣的群眾,是相同知識背景?還是不同領域的人群,嘗試著以最貼近他們的語言來解釋,這樣也許能夠減少溝通的成本。前陣子最有感觸的是在教一位不懂程式的朋友學習程式語言,在我眼裡是非常簡單的邏輯,卻無法正確地將知識分享給那位朋友。

取得反饋

得到反饋不容易,但還要挖到更深入的反饋。通常我們只會取得謝謝、獲益良多等片面且官方的回覆,但真正的答覆是要不斷的深掘,例如「有甚麼地方可以改善」或者「哪個地方聽得有點模糊」,如果對方是跑不掉的場合,還可以嘗試稍微激進一點的作法,例如詢問對方有甚麼看法或應用等,這些都是得到真正反饋的入門磚,不過要小心拿捏這把尺。


閒聊

為什麼會想介紹這個名詞,是因為一方面要提醒自己別成為這樣的人,另一方面則是特別有感於職場上的現象。

當然,我想先強調,學習是屬於個人責任,沒有任何人有義務教導你,因此,勇敢接受指導與指教,將自己姿態放低才能學習到東西。

當一個團隊高手雲集時,這個詛咒彷彿越深刻。很多執行方案、設計,在老手眼中早已預料到會出問題,如果是糟糕一點的前輩,可能是直接告訴你不能這樣做;運氣好一點的,他會嘗試告訴你為什麼不能這樣做;最慘的是被羞辱一頓並告訴你不能這樣做。其中的羞辱可能就是因為知識詛咒的溝通不良所導致的,前輩講了很多也解釋許久,但被教導者可能還是聽不懂。

1
沒有人是萬能的,強著也許很強,但不見得適合當作導師。

當新手跟不上進度時,可能也不完全是個人問題,在衝刺之餘,也放緩腳步協助團隊一起進步才是長久之計!

  • 作者: MingYi Chou
  • 版權聲明: 轉載不用問,但請註明出處!本網誌均採用 BY-NC-SA 許可協議。